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各职业院校积极响应,倡导科学成才观,摒弃单一的分数评价,确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理念。我校以此为契机,依托产业学院,积极探索“三教”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校企联合开发教材课程,引进企业实训项目,深度融入企业元素和职业标准于专业课程中。近期,教务处推送的案例《“五双”并举岗课赛证融通打造产业学院多维评价体系》获得2024年河南省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二等奖。获得此项殊荣是对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成果的充分肯定,我校将会继续努力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持续优化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五双”并举岗课赛证融通 打造产业学院多维
评价体系
一、主要做法
(一)构建“五双”并举的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机制
1.文化育人和技能育人“双引擎”驱动培养。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遵循“三全”育人理念,强调文化先行,实现文化与技能的深度融合。
图 产业学院揭牌
2.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协同育人。依托产业学院,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数字化教材,并建立配套管理制度,推动企业参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3.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双导师”联合教学。校师兼项目培训师,提升实训指导和创新能力;企导兼学生指导师,增强教学指导和创业孵化能力。
4.实训室和岗位实地场景“双场景”学习体验。打造实训室与岗位实战,融入企业文化,引入真实营销项目,实现课岗对接、师企对接,学生工学结合,树立专业自信与认同感。
图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5.课程标准和岗位标准“双标准”考核评价。引入企业岗位标准至课堂考核,构建“自诊+企参+行评”体系,融合多元标准,课程以校导为主,岗位以企导为主。
(二)打造产业学院多维评价体系
1.评价主体多元化。产业学院引入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至课堂考核,依据企业岗位需求,将岗前培训的专业技能、销售环节的问题解决率、顾客满意度等设为考核项目,每项设定目标值评分,全面反映学生职业能力。
2.评价依据数据化。将学生在药品生产和销售实训过程中的实际工作数据作为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评定依据,科学、客观地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量化评价。
3.评价维度多维化。结合学生日常实训体现的职业精神、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多维度评价,并客观体现在学生的职业能力数据中。
4.评价过程全程化。从岗前培训测试、课堂表现、小组配合完成企业指标、应用效果等方面体现评价过程全程化,有效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二、工作成效
(一)教法改革,人才培养提质培优。
岗位实际场景模式让企业项目得以入校,产业学院作为必不可少的媒介,让校企合作更为顺畅。学生将岗位技能应用到各类比赛项目和“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评,实现岗课赛证融通。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先后获得国家级奖项2项;获得省级奖项21项。
(二)评价改革,多元育人有章可循。
依托德技并修学习平台、数智教学共享分析平台、产业技术联盟平台,激发“校内导师+技术能手+行业大师”多元参与,融入“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品质”评价内容,构建“知技、通技、精技、创技”全过程进阶发展教育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实现评价功能的全面性、评价标准的科学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针对性以及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图 “三平三师四劳四技”多元化全方位过程性育人评价体系
(三)培-教-研-赛,教师团队一体化提升。
依托产业学院,校企协同深入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获批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单位、示范性虚拟仿真基地、河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各1个,完成省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编写的教材入选首批“十四五”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2部。
(四)推广应用成效好,示范引领作用凸显。
依托产业学院,积极探索与实践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生态,多次在行业协会、教育集团年会等会议上作经验分享,辐射到省内外本科院校、职业院校和企业110余家。30余所高校前往产业学院参观学习和经验交流,产教融合育人成效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河南教育宣传网等国内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形成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整理:陈一岩;审核:周燕)